剪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剪子使用久了,就会变钝,钝了就得重新磨出锋来。所以,剪刀出现后,磨剪子这一行也就随之出现了。清末,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磨剪子》把磨剪艺人描绘得十分生动、传神。
考古发现,铁器盛行之前就有了铜剪子。我国制剪子的工艺十分先进,并州产的剪刀在唐代已享誉全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古代的并州,就是今日的山西太原,早年这里冶铁业非常发达,制作出来的剪刀锋利无比。明末清初,南方出了个张小泉,北方出了个王麻子,都以制剪手艺精湛而闻名。据说张小泉、王麻子的祖籍都在山西并州,是他们的祖辈们将制剪刀的技艺带到了大江南北。
其实,磨剪子这一行是从磨镜子逐步发展起来的。古时,大家闺秀用的都是铜镜,用久了会生锈,锈了就得磨。磨镜子是一个专行,附带着磨刀、磨剪子。到了清代,玻璃镜子出现了,铜镜渐渐被淘汰,磨镜这一行也就以磨刀、磨剪子为主了。人们多认为“磨刀”二字有“嚯嚯”之音,十分不雅,于是,手艺人就把磨剪子提到前面来,吆喝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四处招揽生意。
磨剪子的手艺人一般都肩扛一条长板凳,板凳的一头捆着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板凳的另一头挂着水罐、水刷、水布等。他们招揽生意用的响器是一串连缀在一起的铁片,用手一晃动,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听到这声音,人们就知道磨剪子的来了。磨剪子的手艺人在干活时,一般都骑在板凳上。他们自称这一行的祖师爷是关老爷,自己磨的是“青龙偃月刀”,骑着的板凳,自然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啦。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磨剪子这门传统手艺日渐式微。现在,人们已经很难见到磨剪子的手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