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三百六十行》之“磨烟嘴儿”(如图)生动地描绘了清末玉器作坊里的情景:玉匠师傅在专心致志地磨烟嘴儿,加工玉烟嘴儿的人在观赏磨好的烟嘴儿,乞丐则在门外乞讨。
明末清初,满族人不分男女,大都喜欢吸旱烟。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称:“关东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
烟袋一头是烟袋锅,另一头是烟嘴儿,中间多由带孔的竹、木或铜质的烟袋管连接。抽烟时,把烟嘴儿含在口中,在烟锅里放入烟末,用火点燃吸食。烟袋的长、短、粗、细以及款式、材料有很多讲究。清代,一些八旗子弟爱摆谱儿,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样的烟具,他们尤其讲究烟嘴儿的用料。
烟嘴儿有硬木的、紫竹的、黄铜的、银质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玉石的。当然玉石也分翡翠、碧玺、缅玉、和田玉种种。玉石质坚而细润,是上等饰物。我国人民自古崇尚玉石,古人还以冠玉、佩玉为仪态端方、志趣高洁的象征。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要想把玉石制成烟嘴儿,就离不了琢玉这门技术。元朝一代大师丘处机撰写了一部《水凳歌诀》,书中详述了琢玉技术:玉匠师傅将一块玉石拿在手中,经过审慎的问料、设计,而后再经上车铡、冲、磨、轧、勾、抛光等多道工序,才能使玉器成型,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在清代的玉器作坊里,磨烟嘴儿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儿。因为前来加工玉烟嘴儿的人多少都有点钱,所以乞丐也常围在此处乞讨。
后来,玉石开采得越来越多,用玉烟嘴儿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民国时期,一般的平民之家,也能有一两杆装有玉烟嘴儿的烟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