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这种特殊的经济作物,并非和其他物种一样,自古以来就被人所利用。烟草和烟草制品的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应该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么,烟草(Tabacco)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烟草的发现开始说起。
公元1492年10月2日,哥伦布率探险队到达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岛第一次见到了烟草,并对当地土著吸入燃烧的烟气这一行为感到相当怪异,于是印第安人所说的“Tabaco” 的称呼给这群人留下了很重要印象。其实这是印第安人对他们手中吸入烟气的一种“Y”形植物空管(下面用以装入玉米叶卷烟叶的烟卷,上面两管对着两个鼻孔吸入烟气),也就是一种烟管或烟竿的称呼,“Tabaco”并非是所点燃烟草本身的名称。这群冒险家跟着印第安人的发音,把这种烟管与所吸入的烟草都叫成这个名字,这就是西班牙文中“Tabaco”的来由。
美洲土著人对烟草原来有种种称呼,如:“培他姆”、“皮塞福”、“可黑巴”、“尤利”、“俄波瓦”、“科依瓦”;墨西哥阿兹台克人称之为“叶孙尔”;巴西印地安人称之为“碧冬果”;西印度群岛的居民称之为“约里”等。此后,世界各国的烟草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美洲,对其称呼都采用“Tabaco”的音译。哥伦布及其水手把烟草种子带回西班牙后,烟草开始在世界逐渐传播开来,烟草的名称也与世界上各种语言相结合,形成了通用的烟草名字。如西班牙文“Tabaco”,法文“Tabat”,德文“Tabak”,英文“Tabacco”等等。
明末清初的时候,烟草作为舶来品和其他一些商品被流传了进来。烟草刚到中国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人们对烟草的记录是根据外文的发音记录下来的。如明末姚旅《露书》云:“吕宋国(即今菲律宾)出一草,曰淡巴菰。”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云:“万历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北人呼淡巴菰或担不归。”时至清朝,烟草的记录更加丰富多彩,如清人徐以升有诗《淡巴菰歌》,陈琮编著的《烟草谱》,朱履中的《淡巴菰百咏序》等。但在这些记载中,烟草名称始终是音译的“Tabacco(淡巴菰)”,那么,现在中文圈流传的“烟”、“烟草”之类的称呼是何时出现的呢?我们要说的烟草之叶的“烟叶”这一名称,是清代中期才出现的,在学者钱大昕《村中所见》诗里,该诗说“日高编箔烘烟叶,雨歇携枷打豆其”。“烟”这个名字,原来在菲律宾等地是没有的,这一点,古人也清清楚楚,正如《金丝录》的作者汪师韩写的咏烟草的《律诗四首》之一所写:“移根吕宋始何年,芳草从新拜号烟”。其实,“烟”和“烟草”的名称是由日本传过来的,黎士宏在《仁恕堂笔记》中明确地写道:“烟之名始于日本,传于漳州之石马”。随着烟草越来越广泛的流传,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汪师韩编写了目前所见的第一部烟草研究专著----《金丝录》,序中所说:烟草之名“曰打巴古,曰淡巴菰,曰大子子(广东方言:音妈)古,曰淡肉果,曰担不归,曰醺,曰金丝醺,曰芳草,曰烟酒,总名曰烟。” “烟”和“烟草”取代了音译“淡巴菰”作为了中文烟草的名称。
一直以来,对烟草的各种称,大略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按刚传入的本名“塔巴果”(Tobacco)的各种译音,一看便知,这些名称以官方记载的形式通过书籍流传下来。第二类是传入后喜爱它的人以其色其香、解闷提神和交际应酬的功用而加上的新名,如芬草、仁草、干酒、金丝草、延命草、金丝烟、金丝醺、还魂烟和相思草之类;而贬低它的人、则将其骂为臭草,野葛、贪报草等,如波斯王沙西菲又将其称之为“丑恶之草”,因为他担心吸烟会影响国民生殖率;这些名称均未能长久使用,早已被人遗忘。第三类是一些现在很难理解的名称,如八角草、穿墙草、金鸡脚下红等。第四类是方言,如“醺”,很可能就是福建潭州一带的方言。第五类是那些流传很广,已经约定俗成的名称,这就是“烟”、“菸”,还有与之相关的烟草,烟酒,烟叶之类。
有趣的是,除了对烟草的称谓或叫法不同以外,烟草的名称还和很多流传于烟草的传说有关。
“还魂草”可能是对烟草最美的称谓,这种称呼来自烟草最早的使用者印第安人。南美印第安人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公主死了,人们按照风俗,在点火清理出一块空地后,对她实行了天葬。但奇怪的是公主并未被鸟兽吃掉,反而在几天之后,活着回到了部落。原来她是受到了野生在天葬台边烟草燃烧气息的刺激,奇迹般地苏醒了。于是,烟草便被赋予“还魂草”的美名;从此,烟草开始被用于吸食并逐渐在印第安部落中流传开来。对于“还魂草”这个名字,真正的烟民们恐怕都会由衷地表示赞同,认为它不仅能“还魂”,还能“还活力”,“还情感”,“还精神”。吸烟三口,精神抖擞,饭后一只烟,赛过“活神仙”。
“相思草”或许是最浪漫的称谓。清人陆煊《烟草三十韵》“浩劫残灰灭,相思寸烬涵”,原注:“相思草亦烟名,缘人一溺其香,便复不能舍故也。”“相思草”这三个字一下便将我们带入了浪漫的想象境界。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对年轻美貌的夫妻潘小和陈姑,他们辛勤劳作,生活虽有些艰苦但过的十分温馨。天有不测风云,陈姑不幸暴病死去,潘小痛不欲生,常常哭坟不止。九泉之下的陈姑,心中很是难过。于是便化做一棵小草在坟前,并托了三个梦给潘小:夏天,为小草浇肥施水;秋天,收藏起来;冬天,燃烧吸食。潘小一一照办。并动手做了一根长长的管子,装上叶片,开始吸了一口只觉得恍恍悠悠,思念忧愁立即烟消云散。潘小如获至宝,喜曰此乃“忘忧草”。消息传去,吸烟之风也盛行起来。
“烟酒”,烟可以像酒一样使人醉。姚旅的《露书》就说:“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叶梦珠《阅世编》卷七也讲的很清楚:“福建有烟,吸之可以醉人,名曰干酒。”人们烟为烟酒,除了因为它可以醉人之外,还因为当时人认为吸烟用火,可驱寒疗疾,也与就的功效一致。如吴伟业,《绥寇纪略》所说:“闽认有此种,名曰烟酒,云可以驱寒疗疾,此亦大异业。”
此外法国等又之称“大使草”,“凯瑟琳太后草”;俄国则称为“贡草”。烟草较早传入葡萄牙,当时的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尼古特也以观赏和药用为目的种了几株,并获得成功。尼古特当时对烟草崇拜至极,用其治疗钱癣、烂疮和疣病等。回国时,他把烟叶烟苗带到了法国,并力劝太后凯瑟琳把烟叶细末当作鼻烟散剂来使用,治好了太后的头痛病,烟草于是在法国被大肆宣传,广为种植,被誉为“大使草”。当时与法国交好的俄国也将烟草引进并作为一种皇室的贡品,称为“贡草”。
虽然仅仅几百年间,烟草的名称可称之成为五花八门,但我们今天通常所指的烟,就是卷烟,实际上有时指烟草,有时指烟草业,但多数仅指卷烟。而“Tobacco”这个误解为烟草,实际上是烟斗名称的烟草命名,在历经多年的变迁,却一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