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鼻烟壶被誉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长期以来就深受收藏家的喜爱。鼻烟壶小巧玲珑、造型别致,将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等与绘画、书法艺术相结合,既便于收藏,又便于把玩。与明清瓷器相比,寸余大小的鼻烟壶就像艺术品收藏中的“灰姑娘”。
近几年,随着国内收藏市场大形势的发展,鼻烟壶收藏市场也逐渐有了起色。从1994年北京翰海拍卖率先拍卖35件鼻烟壶开始,鼻烟壶在各大拍场上屡创佳绩,价格涨了10多倍。2004年4月,香港佳士得为著名收藏家李公伟先生举办的鼻烟壶珍藏拍卖专场总成交额达到2330.9780万港元。2005年纽约佳士得推出的“小有洞天——鼻烟壶珍藏”拍卖中,88件拍品仅一件鼻烟壶流拍。其中,清乾隆御制珐琅彩西洋人物图鼻烟壶以550万元成交,成为了鼻烟壶在海外拍卖的新高价。
品:宫廷流出的玩物
鼻烟壶并非诞生于中国,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却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结晶,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成长最晚的一门,在中国被发扬光大,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壶”。自明万历年间由欧洲传入中国后,鼻烟先在宫廷、王府中得到应用,到清代已在社会广泛流行,用来盛放鼻烟的鼻烟壶也成为人们显示身份和馈赠亲友的时髦物品。
中国的鼻烟与盛装鼻烟之器都来自于欧洲。16世纪传入中国前,鼻烟在欧洲诸国早已风靡和流行了。欧洲人在使用鼻烟时,习惯把鼻烟放在具有各种形状的扁形盒子中,称之为鼻烟盒。由于当时欧洲玻璃制造业相对发达,也生产出一些盛装鼻烟的各色玻璃小瓶,类似于香水瓶,也有盛装大数量鼻烟的大玻璃瓶。由于鼻烟瓶和鼻烟盒都不适合中国人着装携带的习惯,且鼻烟在最初流入中国被视为有药用价值,国人遂利用旧时的瓷质小药瓶分装鼻烟。因中国的制瓷业异常发达,明朝时的贵重药品大多储藏在瓷质小瓶内,于是,那时广泛使用的瓷质小药瓶则自然而然成为盛装鼻烟且能随身携带使用的最适当最方便的器物。小瓷瓶虽然盛装了鼻烟,但当时人们还没有将其称之为鼻烟壶,但这种瓷质小瓶应该是中国鼻烟壶的始祖。
清朝康熙皇帝对盛装鼻烟的欧洲各色玻璃鼻烟瓶也很感兴趣,于是聘请外国人于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在北京设立玻璃厂,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专门生产玻璃器皿,并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开始有目的地制造有中国特色的盛装鼻烟的小型玻璃器皿。为了区别从外国进口的玻璃鼻烟瓶与最初使用的小药瓶,有人就开始把中国自己制造专门用来装鼻烟的这种小型器物称之为鼻烟壶。
鼻烟壶最初只是用于盛装鼻烟,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人们又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当年康熙皇帝下旨制造鼻烟壶,在自己使用时就认为此物极为可爱好玩。因此,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附加它欣赏和品玩的功能。清朝末年以后,旱烟、水烟、纸烟逐渐代替了鼻烟,吸食鼻烟的习惯随之消失,盛放鼻烟的鼻烟壶的实用价值不复存在,但小巧玲珑、秀丽可爱、集中国工艺门类之大成、汇中华工匠精绝之技艺的鼻烟壶从未淡出过人们的视线,继续被为鼻烟壶魅力陶醉的人们所谈论、玩赏和收藏,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依旧在爱壶人的掌中,摩挲出清香雅趣。
鉴:不以真伪论价值
中国鼻烟壶小中见大,“身高”仅五六厘米,却浓缩了中国大部分的传统工艺。在材质上,鼻烟壶有料器、玉石、有机物、陶瓷、金属、内画六大类,在制作工艺上集书画、雕刻、精铸、镶嵌、焊接、烧结、锻造、点蓝、珐琅、黏合、模压等各种技术于一体,各种因材而宜的造型同样让人目不暇接。
民国初年大鉴赏家赵汝珍在《鉴赏鼻烟壶》一书中指出:“古玩的鉴别,注意点有二,一是辨别真伪;一是鉴定其优劣。先确定真伪,然后再鉴定其优劣,这是物器鉴定的常规程序。惟独鼻烟壶的鉴别,情况却不同,它只需鉴别器质的优劣就足够了,不必考证它的真伪。大概是烟壶的名贵程度,完全看烟壶质料的高下和画工及做工的粗细,而与产生的年代和制作的主人无关。质料如果确属珍异,做工又奇巧,无论它是何时出产,也不管它是出自谁人之手,亦为上品。相反,质料平凡,做工一般,即使是康熙、雍正朝所造,并为皇帝所用,也不值钱。所以对烟壶的真伪,不必十分注意;鉴别烟壶只要考察它的优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