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大约公元1796年至1850年),来自福建、广东两地的客商分别携带本地晒烟种子寓居于贵州贵定,倡种烟叶。当时倡种的烟叶叫晾晒烟,又名折子烟。到了光绪初年时(公元1875年),由于贵定丝烟在全国知名度较高,且供不应求,因而贵定城乡居民争相经营丝烟的人家就达到了240多户。他们生产的丝烟在云南、广西、湖南等省非常畅销。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时,贵定种烟农户就达到了2100多户,总产量为30万公斤。民国时期,种烟户考虑到种植晾晒烟生产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为了不影响经济收入,贵定种烟农户又率先引进美国烟种进行试种,始称“美烟”,后称“烤烟”。试种成功后,大多数种烟农户都改种了“烤烟”。贵定县是贵州省最早种植烤烟的县,生产的烤烟以其色黄肉厚,油份充足及其余味香浓而被誉为“贵定烤烟”而誉满全国。
由于贵定盛产烟叶,引起了全国烟草商的注意,1938年日寇入侵湖南,多数商家被迫西迁,此期间曾到过贵定采购烟叶的长沙华南烟行股东王凯元、黄志新、欧寿祺以及华湘烟厂股东熊绍谷、王绍先、皮绍曾等人为了躲避日寇入侵,率领华湘烟厂及长沙华南烟行的100多名员工将工厂迁移到贵定,并于1945年元月在贵定以华湘烟厂的名义采购烟叶,因陋就简,置地建厂,就地生产。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华湘烟厂质量上乘的卷烟销路大开。1946年,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拓展卷烟业务,经股东会议研究决定,将“华湘烟厂”更名为“欧亚卷烟厂”,将该厂生产的拳头产品“小骆驼”牌香烟更名为“金骆驼”牌香烟。选举王凯元为欧亚卷烟厂总经理,熊绍谷任欧亚卷烟厂经理,黄志新、周栋梁任欧亚卷烟厂副经理,皮绍曾任欧亚卷烟厂厂长。此外,还在湖南开办欧亚卷烟厂分厂。欧亚卷烟厂从上海购进两台大型卷烟机以及炒丝机和切丝机,在贵阳欧亚机器厂仿制大型卷烟机,又从长沙等地购进锅炉和发电机,还购进了四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引进和改革,欧亚烟厂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初步具备了现代卷烟工业的雏形。
1951年7月2日,西南财经委员会决定在贵州建设一家复烤厂,贵州省财经委员会决定将工厂建在贵定,因此,贵定卷烟厂初建时取名为“贵州烟叶复烤厂”,并于1952年正式投入生产。
“贵州烟叶复烤厂”筹建之初,计划投资1600万斤大米,折合人民币102亿元,相当于现在的102万元,由于异地建厂等原因,到第二年5月,计划投资调整为177亿元(相当于现在的177万元),设计能力为年复烤烟叶的14000吨。
1954年,“贵州烟叶复烤厂”更名为“贵定烟叶复烤厂”。同年4月11日,当时的民主德国烟草专家福格尔及茄尔伯应邀到访,对我国的复烤烟叶水份含量和油印散热等质量技术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贵定卷烟厂作为当时全国的主要复烤企业之一,接到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前称)贵州分公司的通知后,大力改进复烤工艺技术,使复烤的烟叶产品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贵定县境内卷烟工业非常盛行,最多时曾经建有八家私营烟厂,其中以欧亚卷烟厂实力最强,是唯一拥有大型卷烟机的烟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政府部门陆续接管部分小烟厂,并决定追加投资10亿元,建立地方国营贵定人民烟厂,1954年9月政府将欧亚、新民、大同、新黔等四家民营烟厂的资产全部并入人民烟厂,并设在贵定烟叶复烤厂内,取名国营贵定卷烟厂。1955年,国营贵定卷烟厂正式并入国营贵定烟叶复烤厂,但是对外还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厂合并后,职工人数达到了674人。从此,贵定卷烟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既复烤烟叶,又生产卷烟。当然,由于复烤烟叶一直是工厂的主要业务,所以无论是公文还是民间,都对复烤厂的称谓认同度较高,时至今日虽已无复烤烟叶业务,但大多数当地人依然习惯复烤厂的称谓。
合并的1955年,贵定卷烟厂就实行了两班制生产,到年底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503万元,复烤烟叶9260吨,生产卷烟8970箱。卷烟产量是合并前各家烟厂产量总和的两倍多,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了出来。1956年,贵定卷烟厂划归安顺地委工业交通部管理,当年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为了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厂开展了以抓质量为中心的先进生产者运动。改进铁梳抽梗,学习贵州烟厂的小组配叶,按青岛烟厂的方法改进卷烟设备技术;复烤方面,学习安徽复烤厂的母指滚叶法等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51项,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690万元,复烤烟叶16528吨,生产卷烟首次突破万箱大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贵定卷烟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贯彻落实“保粮、保钢”的指示精神,发动职工支援农业,先后有107人申请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几百人定期下乡参加劳动。与此同时,贵定卷烟厂还成立了发电厂,全年发电量在100万度左右,在当时不仅解决了全厂的动能问题,还承担了整个贵定县城的照明问题。1961年,工厂制定了《操作规程》手册,对全厂各车间、各岗位的操作工艺程序进行规范,为贵定烟厂的标准化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贵定卷烟厂从凭经验生产,逐步过度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
经过十多年的兼并与扩建,1963年,贵定卷烟厂发展成为集复烤烟叶、加工卷烟、发电为主业,并办有食堂、医院、托儿所、浴室、理发等辅业的一家综合企业。工厂占地面积为1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6万平方米,卷烟机8台,包装机6台,切丝机5台,以及50多台(套)的复烤和发电设备。
1965年,贵定烟叶复烤厂与贵定烟叶调拨站合并,烟叶调拨开始成为贵定烟厂的第四项主营业务。一年中调拨烟叶达30多万担,是当时贵州全省烟叶产量的三成左右。
1966年—1967年,贵定卷烟厂为了大力支援农业生产,第二大主营业务卷烟企业被迫停产,直到1968年才得以恢复生产,在这期间,全厂职工除了复烤和调拨烟叶外,还要兴办农场,开荒种地,先后拓荒造田种粮种菜100多亩,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贵定烟厂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除了前面提到的停产两年卷烟外,其他业务(包括烟叶出口业务)也都出现了滑坡现象。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1976年,贵定卷烟厂的各项工作立即得到了全面恢复,当年即实现工业总产值2900万元,复烤烟叶1.26万吨(其中出口烟叶1千多吨),调拨烟叶进出都接近40万担,生产卷烟1.5万箱, 实现利润464万元。1977年,通过两年努力,贵定卷烟厂的各项业务都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这时,生产设备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厂领导班子不得不多方寻求解决这一制约贵定卷烟厂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贵州省供销社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工厂成立了项目攻关小组,成功地制造和组装出来五台卷烟机和五台包装机,为贵定卷烟厂扩大卷烟规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增加了设备,硬件上有了保障,1978年贵定烟厂的卷烟产量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产量达到3万多箱,比上年的1.7万箱几乎翻了一番。
改革开放后,贵定卷烟厂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980年,贵州省基本建设委员会根据贵州省供销社的报告,同意投资205万元,把贵定卷烟厂由年产4万箱扩大到年产10万箱,这就基本奠定了贵定卷烟厂直到现在为此的生产规范的雏形。1981年5月,贵定卷烟厂开始进行经济责任制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后,于9月在全厂全面推行开来。主要内容:一是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二是实行“三包”和“五保”。即:“包利润”、“包任务”、“包定员”和“保产量”、“保质量”、“保材料消耗”、“保单位”、“保费用”;三是复烤烟叶实行计件工资;四是卷烟实行超定额计件工资,辅助车间及科室人员实行按规定考核区分档次,联产计酬。这是贵定卷烟厂历史上一次挖潜节能,调节收入分配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使工厂的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利用,并充分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全面改革国有企业多年来所存在的各种问题,1982年4月,省政府按照中央部署,决定全面整顿全省的大中型企业,在第一批整顿的44家企业名单中,贵定烟厂赫然名列其中,面对这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全厂职工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专门机构,在全厂各车间、各环节、各岗位上逐一摸排梳理,寻找薄弱环节,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研究整改方法。制定和修订了关于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近三十个,使全厂的生产经营行为都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上来,通过两年多的企业整顿,全厂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经过中国烟草总公司批准,贵定卷烟厂正式启动了“七鐠”技改工程,并从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引进了一条虹霓3000公斤/小时的制丝线和PR0TOS(8000型)卷烟机三组,从意大利GD公司引进AMF/4350型包装机三组(小包机6台)。经过三年的采购、安装、调试,于1989年底试产成功,1990年各款新设备正式投产,1991年12月经过验收合格,总投资为8663万元贵定卷烟厂“七鐠”技改工程全面取得成功。形成了年产20万箱的卷烟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生产经营同样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整个“七鐠”期间,贵定卷烟厂总共生产卷烟75万箱,生产总值4.9亿元,分别比“六鐠”期间的35万箱和2.04亿元翻了一番多。
“八鐠”期间贵定卷烟厂共生产卷烟112万箱,其中,1993年和1994年贵定卷烟厂的全年卷烟产量都达到了23万箱左右,创下了建厂以来的历史之最。1995年以后,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分一杯羹,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品牌成为各厂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段之一。贵定卷烟厂全年生产的新老卷烟牌子有:云雾山、红与黑、泽牌、亚细亚、达牌、百盛、威狮、清定桥、银燕、双飞、兰雁、思民、名流等达13个之多。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云雾山”牌香烟。1957年,作为贵州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产品,工厂全力以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历时两年时间,终于研制出了新产品“云雾山”牌香烟,由于该产品选用的是贵定烟叶中优质原料精制而成,烟丝金黄、香气高雅、劲头适中、吸味舒适。加之工艺配方独特,所以,自投放市场以来就供不应求。2004年,随着国家局“大集团、大品牌、大市场”战略的实施,“云雾山”品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他特有的品牌文化,以及它诞生、成长和辉煌的历程后面所潜在的定烟人团结奋进、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那份精神却深深地烙在了消费者的心目中。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卷烟市场中突围,分流企业富余员工,厂里于1997年从外面购进了嘴棒成型设备10台,成立了贵定卷烟厂嘴棒分厂,消化吸收富余人员60多人。
1998年贵定卷烟厂停止了烟叶调拨业务后,2003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国法[2003]420号《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关闭挂杆复烤企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和贵州省烟草专卖局黔烟法[2003]4号《关于做好贵阳、遵义、毕节、贵定四家卷烟工业企业挂杆复烤生产线关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工厂的烟叶复烤生产由于工艺技术的原因,在经历了五十一年的发展后,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决定在行业内组织结构调整,建立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做大做强中国的卷烟工业。接下来的几年中,年产十万箱以下的卷烟工业企业基本上关门停产,10万至30万箱的生产厂家则大多并入大的生产厂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省烟草专卖局、贵阳市人民政府和黔南州人民政府经过多方协调努力,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3年出台了【国烟法[2003]747号】《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贵阳卷烟厂兼并贵定卷烟厂的批复》,这样,贵定卷烟厂正式并入贵阳卷烟厂。
贵定卷烟厂并入贵阳卷烟厂后,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统筹安排市场,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工厂在提升产品结构,加速资本运营、加快技术改造,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现金净流量,增强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后,工厂又逐步淘汰了一些市场份额小,成品附加值低的品牌,并消化了部分历史包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国家烟草行业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的战略中,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6年,贵州中烟工业公司与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合并成为一个法人实体,保留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的企业名称,贵定卷烟厂于2007年又从贵阳卷烟厂剥离,成为贵州中烟工业公司6个生产点之一。到2011年末,经过五年多的设备技改和填平补齐,现已形成年产3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 并被国家烟草专卖局确定为知名品牌定点生产厂。
2012年春节刚过,贵定卷烟厂又被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确定为“十二五”易地整体技改项目,相关的设计工作已于近日启动,有望在今年内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批复。按照贵州中烟“十二五”技术改造的统一部署和贵定卷烟厂“更新观念浓氛围、技能素质快提升、基础管理强规范、精致秀美显优秀”发展思路及“观念更新要更加坚定、技能素质提升要更加自觉、基础管理要更加重视、管理重点要更加突出、整体工作要更加协调、企业建设要更加自信”的要求,通过国家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贵州中烟和贵定卷烟厂的共同努力,该项目有望“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建成投产。那时,作为全行业18家知名品牌定点生产厂的贵定卷烟厂,将会以贵州中烟又一张响亮名片的身份,为“贵烟”发展全面上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贵州卷烟工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