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禁忌等方面。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
我国的烟草种植地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地区。由于长年种植烟草,并以其贩卖为生存的主要手段,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这样那样的与烟有着密切关系的风土民俗。而像“敬烟”等更是成为全民普遍存在的风俗被流传下去。
在众多少数民族的烟俗中,大部分烟俗都与男女之间互表爱慕之情有关。爱情自古便是最浪漫,最令人向往的,可见烟的地位和作用。
壮族:三道烟
广西城乡的部分壮族同胞在举办新婚喜事时,以烟为礼已逐渐形成一种习俗。办一次婚事一般要有三道烟:一是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发请柬时,在请柬袋内装有饼、糖、瓜子和两包香烟表示礼仪;二是当客人赴宴到筵席门前时,新郎、新娘先后与客人握手,接着向客人敬上一支烟,并当即以火具点燃,以示热烈欢迎贵宾入席;三是在饮酒席间,由婚礼司仪和一名助手带着新郎、新娘到各筵席行茶敬酒,向每位客人敬上两支烟,表示感谢他们的到来。
侗族:讨烟歌
三江的侗族姑娘出嫁之前,要设筵席请一位平时玩得最好、感情最深但没有婚配的男性朋友来唱伴嫁歌(也叫开堂歌)。侗族同胞认为,嫁姑娘时有人来唱伴嫁歌是好事,若没有人来唱伴嫁歌倒是扫兴的事情。筵席一般设在叔伯家(本家要接待亲友)。男方来之前,女方将大门关上,男方在门外唱开门歌,要唱十二对,女方才开门;开门后,男方要唱进屋歌;到堂屋入坐后,男方唱讨烟歌,女方取烟招待;男方接烟后再唱谢烟歌,并边唱歌边吸烟。吸完烟,再唱讨茶歌、开碗歌、酒歌、劝歌、送歌等。直到天亮男方走后,女方才回自家出嫁。
彝族:烟盒舞
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聚居区,喜吸龙竹制作的大口径水烟筒。烟盒自然是置烟丝的必备器皿。但不知始于何时,人们无意中发现与自己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烟盒用手指轻轻敲弹时,竟能发出"呱呱"的悦耳声音,刚好踩上跳舞的节奏,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深受启迪,将烟盒用于舞蹈场合,以手弹烟盒来控制节奏,一方面用来统一节奏,一方面用来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烟盒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乐器而流传至今,这种相应的舞蹈也习惯地称之为"烟盒舞",成为彝族一种著名的舞蹈形式。
烟盒舞动作复杂多变,不仅有身体上部舞姿,也有大量的下部动作,经常是头、手、腰、腿、脚各部分配合进行,超出了本民族以下部舞姿为主的其他若干舞蹈。烟盒舞通常分正弦与杂弦两类。正弦属基本跳法,较能集中显示风格和特色:如"三步弦"、"二步弦"、"一步弦"等,只舞不唱;杂弦一般又唱又跳,舞蹈形式和内容较为丰富,且随意性强。
今天,烟盒已变成了当地彝族人民的著名乐器,而烟盒舞则变成了广为流传的一种彝族舞蹈形式,曾多次在各类艺术节中表演而深受赞誉。
达斡尔族:装烟礼
达斡尔族的礼仪中,烟礼占有重要地位。俗称装烟礼(当格"特贝)。男人们用20-30厘米的烟袋(待伊热),妇女的烟袋(德仁达日)更长。他们家家户户善于种植烟草,普遍嗜烟,族人甚至七、八岁小孩也无例外,形成待烟礼。其中分单向礼:一方向另一方请安后装烟;双向礼:相互问安、装烟。装烟待客是达斡尔人热情待客的重要表现。客人到家,虽以烟、酒、奶制品相待,但尤以烟为最,即使客人口叼着烟袋,也要请他换成自家精心晒制的朵烟。临行时还要热诚地送给客人一把,以示敬重。
花腰彝族:对烟亲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对象是通过对歌进行的。对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进行。当男青年对不赢姑娘时,可以把长辈歌手请来帮忙,而姑娘则从头到尾依靠自己的本领。无论哪方对歌对输了,都要按习惯买礼物送给对方。如果男方输了,就买银器装饰品送给女方;如女方对输了,就要买香烟送给男方,他们管这叫做“对烟亲”。
蓝青定瑶族:烟筒等新郎
蓝青定瑶族在举行婚礼时,男方必须由一个“俟大”(媒人)和两个“作笼”(陪郎)陪同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此时,新娘在新郎来的半路上用一张凳子架起烟筒和烟火,男方见到这些以后,要立即停下来,等待女方派一个“印够六”(媒人)和两个“印够店”(伴娘)前来迎接,并准备在此开始同新娘对歌。
阿昌族:齿黑为美
阿昌族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白族:烟荷包
白族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姑娘往往要精心绣制一个配装烟锅、烟丝、火镰、火石的烟荷包给对方作为爱情的信物,男方随身配带,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与永恒。男女双方到了恋爱成熟时,其双方的聘礼中也少不了烟草,男方到女方家中,则用吸烟点火来考女婿。
傈傈族:嚼烟
客人来了,要敬送烟丝;男女寻求伴侣要丢烟丝盒为信物。可见烟丝在傈傈族人生活中的位置。嚼烟时,先将烟丝放入口中,然后放点由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一起熬成的黑色胶状物质和熟石灰慢慢咀嚼。不久,口唇就像抹了椰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