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凡可以用来加工成艺术品或者生活用品的材料,都能引起能工巧匠的兴趣。器具的材质可分有机和无机两类,取自于动物身体的材质,如象牙、犀角等,属于有机材料,玉石、水晶等则属于无机材料。明清时期,文人雅士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名贵材质开始在艺术品制作中大量使用,而且这类名贵材质不管是有机还是无机,都质地细腻,易于把玩。
中国烟草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对古装女子象牙圆雕鼻烟壶,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两位女子中,其中一位手抱红漆阮(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另一位手拿铜镜和梳子。执阮者头发盘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脸部突出,柳叶眉、丹凤眼、樱桃红唇,长袍袖口、裙摆处有金色祥云纹,上身披一件描金蕉叶纹披肩,身上红绸飘逸及地。另一位执铜镜者头盘高髻,花饰掩耳,神色凝重,姿态矜持,似若有所思,长袍袖口、裙摆处为玫红色,有金色花瓣纹装饰,上身披一件描金祥云纹披肩,红绸飘带萦绕周身。与执阮女子相比,该女子服饰颜色略显暗淡,但不失华贵。两名女子犹如主仆二人,执镜者似为深闺小姐,执阮者疑是随身女仆。两枚鼻烟壶均为象牙质,壶身造型别致,头部为壶盖,设计巧妙,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据考证,这对鼻烟壶采用的是广东牙雕制作工艺。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清时期,广东牙雕的制作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顶峰,其雕工精湛,并讲究材质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按工艺技法来分,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因此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比如象牙球,广东雕工可用一块整料雕出32层,每层都可以转动,让人叹为观止。
清康熙实施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东南亚等地的象牙遂大量输入广州。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当地牙雕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广东牙雕在清代牙雕史上别具一格。据《广州通志》记载,当时,在广东曾流传“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的说法。从传世广东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可窥见其规模远远超过苏、杭等地的牙雕。据档案记载,清朝宫廷曾非常流行象牙丝编制席(由象牙劈丝编织工艺制成。在清代象牙劈丝编织工艺是广东牙雕的绝活)。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下令,广东不必再进贡象牙席。可知,象牙席是当年广东进贡的贡品。因为雍正帝看到此物,觉得劳民伤财,所以下令取消象牙席的进贡。这道命令体现了他勤政爱民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保护野生动物运动风起云涌,大象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国际上规定任何国家不得销售象牙及象牙制品。我国政府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广州牙雕工艺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