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水烟久负盛名,是甘肃六大特产之一(其余为食盐、皮张、砂金、毛类和药材)。行销西北、东北、华北、江浙,乃至南洋各地,以“丝、色、味”三绝著称,有“兰州水烟甲天下”之声誉。明代镇守金城的藩王每年向朝廷进贡的“八宝珍品”中,就有一种被称为“银丝”的兰州水烟。
抽水烟的老人
兰州产水烟的历史很悠久。关于兰州水烟,有许多神奇而美妙的传说。传说,早在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征战中,士兵受烟岚瘴气,普遍患病。他为了治病,便去访当地群众。在深山丛林的万安溪遇见隐士孟节,孟节给他指明前有薤叶芸香草,口含一片,可防烟岚瘴气。将士口含后,立见功效。诸葛亮遂将此草带回,在六出祁山时传入甘肃。由于黄河、洮河两岸的倾斜谷地,其土壤、气候、水分适于种植,水烟便成了兰州的一大特产。
兰州市城关区红泥沟种植的水烟颇为知名。《兰州古今注》载:红泥沟“泉水下灌城南田,产烟叶颇盛,制为烟丝,销及川、陕、津、沪以东至牛庄、营口。凡丝烟以兰州为佳,兰州又以五泉山红泥沟为佳”。赵世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水烟真者出兰州五泉,如葵叶,光泽,形如红蓼,色黄。”清光绪年间《重修皋兰县志》载:“红泥泉所灌烟草尤佳。”清宣统年间的《甘肃新通志》载,烟草“皋兰五泉山下产者特佳”。《甘肃人文地理志》载:“全省烟草种植产量之丰以兰州河谷平原为最,兰州郊外水田纵横,多植烟草,称为‘兰烟’,品质最佳。
明末清初,水烟种植在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永登、永靖方圆数百里内发展起来。为自种自用,或馈赠亲友招待宾客,其后作为商品销到全国各大商埠。当时,兰州水烟坊都供奉诸葛亮牌位,称为“芸香事业”。今城关区五泉山文昌宫下建有武侯祠,塑了诸葛武侯像,每年春季,由烟行巨子集会纪念水烟社内还有清朝官府对水烟辅料“绿沫子”配料的谕示和解答碑文。
据《金壶六墨记》说:“乾隆年间,兰州特产烟种,铝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又据《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烟草别名很多,其中有“延命草、南蛮草、返魂草”之说,似与芸香草治病的传说有关。丁善卿《兰州烟草考》引用《太平广记》,有“僧世尊者,言山中有草,燃烟啖之可以解倦”之说。对此,孙光宪以为“疑即指兰州水烟而育”。《粤志》载:“兰州水烟,可以醒酒。”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兰州水烟历史悠久。又据烟行老人传说,水烟始于明万历年间,初盛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极盛于光绪年间,这是确切可信的。康熙、乾隆时,兰州城外、东川(东稍门至东岗镇)、雁滩、十八家滩,凡能灌溉之地,无不栽植烟草。
种烟草就有生产水烟的烟坊,有水烟则有吸食者。清代满汉文人、官僚、商贾,嗜好水烟成癖者,比比皆是。他们对水烟瓶、香楣等烟具,还视为文雅摆设。咏诗称赞道:“外国进来一只船,船内有水船外干,孔明定下烧船计,只烧货物不烧船。”这首谜语诗对水烟与水烟袋作了形象的描绘。乾隆时,兰山书院山长、诗人吴镇嗜好吸水烟,喜欢用好友刘时轩所赠斑竹烟管,曾有《刘时轩司马送斑竹烟管》词记其事:“斑竹一枝秋老,呼吸湘烟袅袅。泪痕宜湿淡巴菰,渠是相思草。莫问吞多咽少,钓诗竿何妨饥咬。天台云气接苍梧,珍重刘郎惠好。”诗人将烟管喻为“钓诗竿”,说明吸烟有助于思索、锤炼诗句。江苏金匮诗人杨芳灿来甘肃做官时,对水烟瓶(镂金壶)及吸水烟的神态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半星阳焰迸,一缕冷云呼。齿颊炎凉判,满怀冰炭俱。”可见,乾隆时兰州敬烟已成民俗,吸水烟已成时尚。
由于兰州水烟质量特佳,全省各地所产烟草亦借“兰州水烟”之名而牟利。20世纪前期,兰州水烟畅销于四川、陕西、上海、牛庄、营口一带。
在近代中国,农耕经济牢固地控制着广大的农村,尤其像兰州这样的边远地区,更是如此。水烟业的发展,使各个烟厂直接与农民交往,农产品直接转化为商品,从而促使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当时兰州各水烟厂廉价雇佣农村劳动力。这样,就使许多农民进入了工厂,成为临时性工人。尽管他们所受剥削很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则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烟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清末以来,历代官府对甘肃烟税都十分重视。民国时,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在兰州专门设有烟税局,为了控制烟税征收,还由烟税局派专人驻厂,专司稽征烟叶、烟丝税。民国28年(1939年),每担征税4元,民国29年(1940年)改征8元,民国30年1941年)改为烟叶从价征税30%,烟丝从价征税15%,如果按年平均烟丝700万斤计算,仅此一项年税收就可达56万多元。其在税收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行业。所以,有人认为兰州水烟“不惟在经济上(主要指销售量占全省对外贸易之第一位,即在国家财政收入上,亦为国税中的主要税源’。
兰州人民同沿途各地商户的贸易往来。当时许多烟厂利用在江南销售水烟的收入,采购当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等货物,甚至还有人在湖南安化买下茶山,采运到陕西径阳加工成西北人民喜爱的砖茶和茯茶,广泛运销到兰州市场。内地同边陲地区的货物互通有无,得到了交流。在国外,兰州水烟远销东南亚,乃至俄国。据有人回忆,海外华侨因嗜好水烟而把水烟带到国外,经香港运销东南亚各国。
水烟是众多兰州人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据有人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在甘肃省内,直接与间接依赖水烟为生者,总计男女老幼人数约达30多万,仅兰州一地,至少也有5.1万人以上。如果按民国32年(1943年)的统计,兰州市男女人口共计15.3万多。以此推算,在兰州以水烟为生者,就占到兰州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水烟在兰州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兰州人对水烟瓶也十分讲究,烟瓶多为汉口、杭州、广州等地的工艺产品,其中以白铜制的景泰蓝烟瓶为上品。这种烟瓶侧面,还绘制了彩色花卉,山水人物,令人赏心悦目,用毕装入布袋,因此又叫烟袋。据说,在苏联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一个华侨为苏联革命牺牲时留下的一个水烟瓶,其主人是十月革命时期苏联红军的一个营长。他的战友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心爱之物陈列在革命博物馆内。
兰州水烟的种植由于收获期采摘的方法不同,而有“青烟”(也叫绿烟”)、“黄烟”(也叫“绵烟”)之分。霜前采叶阴干于垄上者,色鲜绿,叫绿烟。小雪后经霜杀叶黄而收摘的叫黄烟”。
收获的水烟叶经撕绺分级、晾晒入库、焖烟配料、压拥、刨丝、出风、装箱等严格细致的生产工序,把宽大肥厚的翠绿烟叶,去掉茎根,阴干,加入各种香料、药材(如胡麻油、食盐、大黄、紫花、槐子、白矾等),压制成约1公尺见方的烟墩,再用人工推成细丝,在模内又榨成小方块,然后包装出售。在纸烟尚未问世前,它的销量相当惊人。江浙一带的老年人尤其喜欢吸用。
水烟分青、绵、黄、麻四种。质量以青烟为上乘,黄烟次之。麻烟俗称“旱烟”。用制作黄烟的渣沫残根,加少许香料而成。青烟过去专销东南沿海及东北各省,以上海为集散地。黄烟成品主要销于山西、陕西、西北各省。兰州水烟在历史上有光绪二十年(1891年)及民国十年(1921年)两个销售极盛时期,当时兰州有烟房八十余家,每年可产两万余担(每担460斤,合9200万斤)。开厂营业者一百三四十家,产销两旺,获利颇丰。同时,撕烟、压捆、刨丝、锯板、装箱、运输等方面需用劳力,使地方劳动人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至民国15年(1926年)以后,由于军阀混战,交通阻塞,税收繁重,灾害影响,销量锐减,价格下降致使烟厂相继倒闭。
“九·一八”事变后,兰州水烟失去东北市场。“七·七”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半壁河山沦陷,水烟销售急剧下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生产不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使兰州水烟的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水烟作坊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筹建了榆中水烟厂。1972年,又筹建了兰州水烟厂,两厂年产量达8000吨,满足了水烟消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