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卖素馅包子》
说起包子这种大众食品,北方的“狗不理”和南方的“菜根香”往往是美食家最为津津乐道的。这两种包子皮薄馅香,咬一口,唇齿留香,是享誉南北的名吃。没有字号的包子,则遍及城镇的街头巷尾、庙会集市。
包子有荤素之分。荤的是指用牛、羊、猪肉及虾肉、蟹黄之类做馅,素馅则包括时蔬、豆制品、鸡蛋等。不过,要达到僧人和吃斋念佛的人可食用的标准,韭菜、蒜黄、鸡蛋之类的材料也不能掺入馅中。
旧日,卖包子除回、汉有别外,还有荤、素分卖之俗。寺院庵堂左近及朝山进香的山门道侧,就有专卖素馅包子的。经营者多是庵堂的尼姑。她们身着僧衣,手臂挎一竹篮。见了行人,一手打拱,一看便知是卖素馅包子的。她们的包子十分讲究,馅是用时蔬野菜加入木耳、蘑菇等物调制而成的。上屉蒸时,灶中烧的是松枝和松塔。包子蒸熟出锅,别有一种山野的清香。很多吃素的斋民香客,都乐于吃这一口。1905年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卖素馅包子》中,从小尼姑这里买素馅包子的顾客络绎不绝。
小尼姑卖包子,一方面是为香客提供方便,结交善缘;另一方面,交易犹如化缘,任香客赐予。这样所得远超包子所值,积少成多,也可补贴庵中的日常用度。久而久之,卖素馅包子也就成了僧尼的一种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