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
卷烟制造机器本萨克机(左图)获得专利,将手工生产效率提高了40至50倍,每10小时工作日可卷7万支烟。卷烟进入大规模机器生产时代,为卷烟的普及和流行提供了基础。
1889
杜克与美国其他4家最大的烟草商达成协议,共组烟草行业托拉斯——美国烟草公司,一年花费80万美元向全球行销香烟,推动了人们对香烟的狂热。
1900~1908
英国少年反烟联盟、国际反烟联盟、卫生联盟以及抑制青少年吸烟联盟纷纷成立,关于青少年吸烟的辩论基本围绕道德和公民权进行。
1911
杜克的烟草托拉斯被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解体。杜克退出烟草业,捐赠建立杜克大学。
1913
在英美烟草公司的推动下,中国发展了山东潍坊、安徽凤阳、河南襄城三大烟区。“一战”刺激了中国的烟草种植,1915年,中国烟草种植面积为 0.95万亩,1917年猛增至2.98万亩。
1913
“骆驼牌”香烟问世,标志着英式烤烟之外美式混合型香烟的诞生。
1914~1918
“一战”期间,几乎每个欧洲参战国的士兵都得到红十字会的烟草配给。除了武器外,香烟是前线少数贴有商标的产品之一。美国“达勒姆公牛牌”香烟的口号是:“我们小伙子一点烟,匈牙利人就熄火。”
1920's
第一次女权运动兴起,女性开始冲破道德樊篱公开吸烟,西方社会中叼着烟嘴、在谈话中不断吐出烟圈的“It girl”被认为既独立又自信。
1925
《纽约时报》发表社论,称“卷烟是一种时尚标志”。
1925~1933
1925至1933年,外资烟草企业在中国兴盛的同时,我国的民族卷烟业也在市场竞争中空前繁荣,上海的民族烟厂1924年为14家,1927 年激增到180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本土企业崛起。
1933~1939
德国纳粹展开了以吸烟为主题的鲜为人知的社会调查,目的是关注种族健康和身体纯净,并开展了一系列反烟的社会运动。阿道夫·希特勒本人也反对吸烟。事实上,德国科学家是最早发现烟草和肺癌关系的科学家之一。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烟草再次成为关键的战略物资,这场席卷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的战争极大地扩展了吸烟者的群众基础,造就了许多人此后几十年对香烟的消费习惯。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天津、青岛、上海、汉口相继沦陷,机制卷烟无法输入内地,传统手工卷烟大大发展,甚至成为后方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柱。
1942
国民政府财政部在重庆成立“烟类专卖局”,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烟草专卖局,并颁布《战时烟类专卖暂行条例》,为我国对烟类实行专卖的第一部正式法规。
1950~1953
统计学数据、临床解剖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都指出吸烟提高了罹患癌症,尤其是肺癌的概率,标志着香烟魅力的蒙昧认知时代的结束。
1954
美国的烟草公司自杜克的垄断结束后第一次共同采取行动,在发行范围覆盖全美258个城市的448家报纸上发表了“对吸烟者的坦诚宣言”。宣言表示,烟草公司此前完全不知晓香烟烟雾的有害性,将采取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1950's~1970's
早在1931年就曾经推出过的过滤嘴香烟重新得到烟草公司的青睐和推广,50年代后半期,滤嘴烟品牌成为烟草公司产品计划的必备,从60年代开始,滤嘴烟开始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普及,70年代中期,市场上90%被消费的香烟都是滤嘴烟。
1962
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发表《吸烟与健康》报告,指证“烟草有害的例子不胜枚举”。该报告上市后立即销售一空,成为英国媒体的头条新闻,在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4
1964年1月,美国卫生部公布了第一份来自官方的关于吸烟与癌症关系的权威性总结报告。报告提出吸烟比空气污染更容易引起肺癌和支气管炎,并指出“对身体功能、器官、细胞核组织的许多伤害,在吸烟者身上出现的比不吸烟者更为频繁和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