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属为胎的珐琅鼻烟壶可细分为画珐琅鼻烟壶、掐丝珐琅鼻烟壶、银胎软珐琅鼻烟壶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画珐琅鼻烟壶。
金属胎画珐琅鼻烟壶多数以红铜(少数用金)造型,表面先涂一层白釉作地,再用彩釉画图案,又经烧烤、镀金而成。其金属胎经过加工,具有体轻、明亮、绚丽等特点,非常适于制造鼻烟壶。
西方的金属胎画珐琅制作工艺是经广州传入我国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军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开放广州为对外贸易口岸,东西方贸易逐渐开展起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以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制作匠师不断应召进入清宫内廷,指导并参加内廷画珐琅的烧制,成功地烧制出了具有薄、平、光、艳、雅等特点的康熙御用画珐琅器物。鼻烟壶即是这一时期画珐琅作品中出现的新品种。
雍正年间,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艺日渐成熟。这一时期的画珐琅鼻烟壶,釉质细腻,品种丰富,图案装饰以花卉为主。雍正皇帝崇尚黑色,他曾多次命人烧制黑地花卉鼻烟壶。
乾隆年间,金属胎画珐琅鼻烟壶的烧制同其他各类工艺品制造一样,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乾隆时期画珐琅鼻烟壶的形制,除传统的扁瓶式造型外,诸如荷包式、玉兰花式、葫芦式等仿动植物造型的鼻烟壶逐渐多起来。在图案装饰和内容题材方面,比较盛行花鸟纹和中外人物风景画。
自康熙时起,除宫廷制作外,广州也有人从事金属胎画珐琅鼻烟壶的制作。据文献记载,1777年,乾隆皇帝曾下令将一个珐琅人物鼻烟壶和一个五彩瓷暗八仙鼻烟壶交给粤海关监督图明阿,命他照样各作画珐琅鼻烟壶10件。广州造的画珐琅鼻烟壶也都有年款,其主要特点是胎体薄而轻、釉色浓艳、纹饰繁密。
金属胎画珐琅鼻烟壶在走过了从创制到逐步走向辉煌的历程后,至乾隆晚期开始走下坡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因“无活计可做”,曾一度被裁撤,从而中止了内廷金属胎珐琅器的生产。嘉庆年间,内廷珐琅作生产虽得以恢复,然而其作品已少有昔日的风韵。如今,传世的金属胎画珐琅鼻烟壶精品大多出自乾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