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少数民族,烟在某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结识、相恋、结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怒族
怒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有关历史、生产、生活、作物起源和人的来源等内容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叙述的。而有关烟俗文化的诗歌虽篇幅不多,却具有代表性。
妹家有棵旱烟花,郎君很想去摘它。
来到窗前轻采摘,心儿却进妹房间。
你在东来我在西,我俩只隔在山中。
若是有情摘烟花,妹在窗口接上它。
同甘共苦是朵花,相逢有缘任由它。
傈僳族
傈僳族狩猎文化明显地反映出“见者有份”的传统观念,体现在烟、酒上如出一辙。
傈僳族传烟敬酒不分男女老少,老传小、母传女、夫传媳、媳传夫,人人皆有礼,其乐融融,家庭和谐的景象随处可见。在婚姻习俗里,透露出烟俗文化的浓重色彩。
“如果要看傈僳女人心灵不灵、手巧不巧,就看一眼她织绣的烟包有多美;如果要试一试傈僳男人的本领大不大、人缘好不好,就看一看他的烟锅有多少。”
德昂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德昂族与烟结下了不解之缘,抽烟、嚼烟的习俗伴随着德昂族人的日常生活。定情定亲烟是德昂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婚姻习俗。制作定情定亲烟时,先将烟叶捂黄,喷上少量酒,烟捂得越香越好,切得越细越显示手艺的高超。
青年男女相亲相爱愿结为终身伴侣时,将烟用绵纸包好,置于小巧玲珑的筒帕内,待父母睡熟后,悄悄挂在门上。第二天父母发现门上的筒帕,即知儿女已确定婚姻大事,于是便开始筹备各种结婚礼品。男方的父母得知儿子已确定婚姻大事,在15天内请媒人携带用绵纸包的一捆(三市斤)烟草,于夜深人静之时登上姑娘家的竹楼,先点燃火塘的火,再轻声唤醒姑娘的双亲,让其坐在火塘的上方和右方。媒人将烟举过头顶,双手敬给他们,“征求”他们对这门亲事的意见,请求尊重孩子们的意愿,认可这桩婚事。若主人收下烟草,这门亲事就算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