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某处看到这么一段话:“但凡酒,就犹如人的感情,无非四种:第一面就喜欢,然后越来越喜欢的;第一面不喜欢,越接触越喜欢的;第一面喜欢,越来越烦的;第一面不喜欢,越来越讨厌的。但凡酒,也犹如人的感情,二三四者居多,第一种最为罕见。”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想必对人、对酒、对事都有着极深的领悟。暂且不论世事无常,单单这品酒品人就何其难哉!
第四种酒:芸芸众生相,慧眼看端详
大多数葡萄酒就如芸芸众生般,数不胜数,然而总有些不对你胃口或是看不对眼的,这不仅跟你的喜好相关,而且也跟你的生长环境及人生阅历紧密相连。这些酒就是上述中的第四种,你会发现自己打心底里地嫌弃它们:初闻之下已是面露鄙夷,尝上一口更是五官挪位,甚至口出恶言,进而避而远之。这样的酒不甚枚举,而又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低档波尔多酒为甚,他们要么“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波尔多”的名号,要么胸口挂着廉价的获奖名牌,四处招摇撞骗。因此,针对这些酒,就需要你清楚地了解葡萄酒的相关知识,什么是“AOC”?到底“Medoc”还是“Pauillac”更有品质保证?
第三种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三种酒称之为“讨喜之酒”,他们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初闻或初尝之下,印象分还是很不错的,或果香四溢,或橡木味浓郁,然而一转眼功夫,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果味瞬间化为“醋味”,暂且不说复杂感,就连最基本的纯净之感也荡然无存,即便偶有橡木桶的修饰,那风味也太过直来直往,毫无复杂感之言,纯粹沦落为哗众取宠之流。这类酒也为数不少,其中尤以低档的新世界酒和非著名产区的旧世界酒为众。
第二种酒:众里寻他千百度,那酒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较于第三种酒的浮夸,第二种酒就要有深度和有内涵得多,禁得起人们的推敲与琢磨,也熬得住岁月的寂寞与消磨。他们就是好酒的代表,一切好酒的品质在他们身上都能找到。拉图(Latour)年轻时的紧涩,罗曼尼·康帝(Romanee Conti)年轻时的内敛;猎人谷赛美蓉(Hunter Valley Semillon)年轻时的不经意,纳帕谷赤霞珠(Napa Valley Cabernet Sauvignon)年轻时的深沉,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磨砺,如果不假以时日,你是参不透其中奥妙的。当然,拉图和康帝的价格实在是令人难以企及,但是说到意大利的巴罗洛(Barolo),就不得不让人回味。还记得是今年亲赴意大利维罗纳参加Vinitaly之时,在展会上喝到一款1986年的老藤巴罗洛,其褪去了年轻巴罗洛的青涩单宁,尽管年份如此之老,但果味依旧新鲜,配合着皮革以及松露的气息,复杂曼妙,不禁让我对所有巴罗洛都肃然起敬起来。尝过展会上那么多的巴罗洛,忽然发现就是它触动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无可名状的弦,我想在敬佩之余我还应该窃喜吧!因为真正的好酒就是这样,需要在不浮夸间激起你内心的涟漪。
第一种酒:高山流水,曲高和寡
第一种酒可遇而不可求,就如高山流水一般曲高和寡,明明知道他的存在,但想要拥有,那又是何等的难!而即便拥有,你又会隐隐担忧起自己是否能配得上他,是否能领略到其中的奥秘?这就是第一种酒的神奇所在,相较于第二种酒能激起心中的涟漪,他能更进一步,令你考虑的不再是酒的好与坏,而转而考虑自身的内在问题。这样的酒犹若柏图斯(Pertus)的傲娇,仿佛勒桦(Leroy)的神秘,还有深藏海底数十年的白雪香槟般的诡秘,对于世间大多数人来说,都只停留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上。然而,就如同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一般,坚守他们确确实实存在于世间的那份崇高与信念,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精彩呢?加油吧,少年,在品酒与品人的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