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deviceWidth = parseInt(window.screen.width); if(deviceWidth<640){ var width = 360; }else{ var width = 640; } var deviceScale = deviceWidth/width; console.log('~~dpr:'+window.devicePixelRatio+'/width:'+window.screen.width+'/scale:'+deviceScale); MIP.setData({ myviewport:'width='+width+',initial-scale=' + deviceScale + ', minimum-scale = ' + deviceScale + ', maximum-scale = ' + deviceScale + ', user-scalable=no' });

往事陈年太久,二十五载后话良友

[ 品鉴赏析 ] 2014-12-05 来源: 烟悦网 作者: TOMSONJI
  良友香烟,对于我来说,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整整二十五年了!
  知道有个品牌的香烟,并且第一次尝试它的味道,还要追溯到较为遥远的1989年。那是学会抽烟的第二年,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农村的初中,教学质量不是很高,老师都是民办身份。最主要的是,当时我所在的初中,不是镇办学校,而是村办初中。因为老家所在的镇区域面积较大,故此根据地理位置,成立了三所初中,一所镇办,两所村办。除了镇办的教学质量稍高些外,余下的两所村办初中,几年看不到考上重点高中的。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完全吹来。农民们多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少数有经济头脑的人,迅速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率先富裕起来,成了万元户。骑着崭新的摩托车,扎着猩红的领带(哪怕是脚下穿着运动鞋),戴着大墨镜,嘴里叨着长支外烟,基本上都是这造型打扮。


  当时初一班里的李国民同学的父亲就是万元户。虽然我和他自从初一下学期(他初中只读了半年就跟他爸做生意去了,那时,读不到初三毕业的学生,太多了)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但他的形像依然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之中。瘦瘦高高的个子,苍白的脸庞,浓密的长发。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性格较为内向。班里不少男同学都喜欢拿他取笑,称其为李丫头(现在的伪娘之意)。由于其家里殷实,他出手很大方。经常给几个男同学买面包、麻花之类的吃食(离家远的同学,中午饭有的从家带饭盒,有的就在校外的商店里买些面包麻花之类的)。同时,更是从家里拿许多香烟来给我们几个抽烟的男生。也就是在那时,我才知道希尔顿、长支万宝路、长支港喜、555等外烟,当然还有良友。
  这些烟,都是他父亲在外地做生意时买的。那个年代,外烟横行于大陆地区。东南沿海等省份接触的较多,东北地区,尤其是农村还是较为少见。当时李国民同学,拿出这盒长支良友香烟时,几个吸烟的男生都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着这烟。


  虽然那时刚学英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只是在初一时才开始开设英语课),但烟盒上的“good companion”的意思,根本不懂。还是李国民同学牛气哄哄地说:“C,我爸说这烟名叫联友,你们学着点。”所以好几年后,我一直以为这两个英文字母翻译为联友,而非良友。当时的软包长支烟盒上,并无良友二字。
  当时也不知道这款良友香烟的价格,只是听李国民同学神秘地说老多钱了,至于多多少,也没有去猜想。抽完后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呛、晕。那劲道不比当时的长支美软红万差,一口下去,基本上都要咳嗽一下。整根下来,站在原地,腿有些打晃。
  由于李国民同学辍学,导致没人再给我们提供良友香烟,所以抽了2个月的良友香烟,就这样与我再见。在之后的25年之中,我居然一次也没有看到过当时的长支良友香烟。哪怕在沈阳读书的那几年,满大街寻找,也没有看到过。以为此生要与良友香烟说永久的再见,哪料想今年还是有幸再与之邂逅。尽管已经不是当年的软包长支款的了,但毕竟还是这个品牌,还是这个混合型味道,这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本文中的这款84mm硬包良友香烟,来自论坛水车兄弟的帮助购买。在此,对水车兄弟的善举,表示感谢!
  本款是在澳门地区销售的,习惯性被称为澳版良友。其实,通过看烟盒左侧的条码,产地应该是香港。澳门版的香烟,其烟盒布局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造型:上半段是警示图片,同时印有戒烟热线电话,以及焦油和尼古丁的含量。下半区就是品牌的LOGO。而这款良友香烟上,终于印制了“良友”两个汉字,再对比一下上图的老款软长友,恍如隔世一般。
  13mg的焦油量,相比于老良友的焦油含量中,无疑下降了许多。这也算是与时俱进,符合中国烟草政策的现状。这个焦油量与前几日我所写的同为澳门版的HILTON含量相同,但尼古丁含量要比HILTON高0.2mg。

 

  烟盒背面的设计,与正面相比,只是把汉语字样,全部替换成了英文。看到“good companion”字样,我还心存疑惑。朋友,常用的英文字样是friend,所以如果按照字面翻译,良友应该为good friend才对,不知道为什么是good companion。

 

  左侧面的设计很简洁。“不得售予十八岁以下人士”提示,与国外香烟相同。为什么大陆产的国烤香烟上没有这样的提示呢?虽然有许多18岁以下未成年人吸烟,但这样的提示有如吸烟有害健康一样,算得上是友情的提示了。

 

  右侧面的内容。条码自不必说了,香港。看到了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的字样,我才知道良友香烟,居然是菲莫集团下的产品!有些后知后觉了!外混的知识博大精深,对于我这样的菜鸟来说,正在逐渐学习,逐步提高。

 

  看了底部的关于生产时间的条码,还是有些叫不准。因为不知道港澳地区的香烟生产时间标识,与欧美的是否相同。我只能看出来是2014年生产的。

 

  烟支的整体长度为84mm,过滤嘴长度为25mm。传统的过滤嘴纸张设计,和HILTON的过滤嘴相比,多了道金圈。


  good companion字样印在了烟纸上,喜欢这种设计。等一会抽时,看看烧字的效果如何。

 

  开盒时,细闻了一下烟支的味道,微微的混合型味道,不是很浓郁。烟支较为柔软。

 

  点燃一根良友香烟,让我在飘起的烟雾中,找找25年前的味道和感觉。


  这款良友的混合气息虽然不浓,但非常地醇正。饱满的烟气对整条呼吸道的冲击都是恰到好处的。当然论烟气的浓烈性早已没有了昔日软长良友的精髓了,毕竟焦油含量相差的过多。细品其烟气的醇正,要比HILTON更为深邃一些,更为柔软一些。尤其是吸到下半段,烟气更加地醇厚,丝毫体会不到多余杂气的存在。


  流畅烟气带来的满足感也比较到位。也许25年前初抽软长良友时,因为刚学会吸烟没多少年,也许当时的良友香烟焦油含量过于地高,导致吸完一根后肺里发呛,头脑发晕之状。而经过276年烟熏火燎,我现在的老肺,对于任何一款香烟,哪怕是雪茄香烟,也都能一笑而接纳了。这款短良友的烟气,带给肺部的是适当的满足感。同时也是远好于过高焦油带来的满足感,肺里丝毫不涨不痒。当烟气经鼻呼出时,肺里感觉到几许舒服,几许平静。而在吸食HILTON时,总是感觉到有些酸涩,好像烟气未完全燃烧似的。


  这款良友的味道还算很香的。从初口的燃烧,直到过滤嘴端,每吸一口产生的烟气,细闻,味道很芳香。当然,这种香不似国烤香烟人工调香的气息,也非国烤香烟的原始本香,而是优质混合型烟草燃烧所产生的那种令人着迷的香气。每口吞吐后,唇齿舌喉等处器官感觉都很到位,很协调。至于当年老良友的香气,实在是记不清了。而且这款良友燃烧产生的味道,也要比HILTON微香一些。HILTON的香气不浓,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不似这款良友般地柔顺,芳香。


  整根香烟燃烧的流畅性很好。从点燃开始,烟丝就以均匀的速度燃烧着。因为不似欧美一些的外混的FSC设置,无论是到烟支的哪个部位,烟丝燃烧都很有力。即使大口地吞食,烟气的浓度也未有太大的改变。烟灰的色泽与状态始终呈现着良好的稳定性。


  因为一直专注于品吸,当烟丝燃烧到尾端印有good companion处时,没有注意到烧字清晰与否。也忘记了拍摄这个细节。抽HILTON时,有烧字,但不算太明显。相信这款良友也应该能烧字,只是清不清晰的问题了。


  抽了几根良友,回味着当年的往事。不知道让我人生第一次抽良友的李国民同学,现在是什么样了。是富甲一方,还是穷困潦倒,还是已经不在世上了,这我都不得而知。


  往事,毕竟已成过去。我现在要做的,是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多给父母妻女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关爱。同时,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抽好我自己的香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 香烟价格表(xyjgb.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严格保留版权信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的稿件,仅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有版权问题(提供相关证明)请通过页面底部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