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后流行吸水烟,随着水烟壶在民间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用具之后,在壶身上刻字作画就流行开来。在文人审美情趣影响下,工匠在水烟壶面上雕刻诗词、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使水烟壶成为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而白铜水烟壶就是一个代表,其雕刻艺术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雅致。一壶在手,辗转把玩之际,可观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方寸壶面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在清代中晚期,白铜水烟壶的制作手法不断丰富,而雕刻装饰是其中的重要工艺,主要分镂雕和浅刻两种形式。镂雕是以“技”见长,雕工繁复,尽显工匠的手上功力。而浅刻则以“意”取胜,精细玲珑,彰显文人的笔墨韵味。据笔者统计,中国烟草博物馆收藏的水烟壶中,白铜镂雕水烟壶和浅刻水烟壶数量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可见雕刻工艺是当时较普遍的装饰选择。
白铜镂雕水烟壶制作采用分体套合的工艺技术,即在光素的壶身外罩上一个镂雕的模套,两者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模套上则精雕细刻各种几何线条、缠枝花卉、福寿吉字等图案,别具观赏价值。
浅刻技法也叫阴刻,阴刻的线、点、块等均显凹状,深浅层次分明。白铜水烟壶的造型一般采用方形,壶面平整适于描摹各种图案纹样,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或是正、草、篆、隶书法。工匠按照文人笔墨来刻线、雕块,将其构图、布局、韵味、形态、深浅表现出来。有时,书画稿子出现了不宜雕刻的地方就要求工匠善于变通。因此,制壶雕刻不是机械复制,而是再创作,力求将刀痕效果和材质肌理进行贯通,将笔墨韵味和绘画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示在白铜壶身上的书画线条有直、斜、弧、曲之分,任何一个细节至少用两刀圈切、挖刻,才能表现出线条的质感和变化。所以,这种用来表现文人书画韵味的双刀雕刻法是工匠常用的技术。而在处理画面中大小不一的墨块时,工匠则将平刀法、圆刀法并用,力求透过刀痕的深浅变化来刻出墨块干湿、浓淡的感觉,通过刻出不同层次来达到墨晕渗化的效果。
白铜镂雕水烟壶上的图案无论是人物还是动植物,无论是简洁的画面还是复杂的情节,一般都取自民间生活。从中国雕刻题材的传承来看,白铜镂雕水烟壶大多采用形象生动、意趣传神、主题鲜明的传统艺术样式,主要分为吉祥图案、戏曲人物、传说故事、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类别。
谐音、寓意和象征是工匠传达镂雕水烟壶文化内涵的主要方式。工匠通过巧妙构思和精湛工艺,把一些看似无关的动植物巧妙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其深刻内涵。比如雕刻蝙蝠、葫芦等的原因是它们与“福”“禄”同音,所以“五福捧寿”、“福禄寿喜”这类图案于民间十分流行。又如鱼象征“连年有余”,一只喜鹊登上梅树寓意“喜上眉梢”等。
镂雕和浅刻的白铜水烟壶除了壶身上有各种图案文字装饰外,许多烟仓的盖上还刻有作坊标志性款识,如“十八里铺”、“陈荣记”、“汉口造”等。我国自唐代始,款识应用在陶瓷制品上就较为多见。当时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增加,大大小小的窑厂不断兴起,竞争也愈加激烈,所以各种标志性或广告性的款识便大量出现了。可以说,这些款识基本类似于现代的注册商标。
笔者在鉴赏馆藏白铜水烟壶时,还发现有不少水烟壶上刻有“光绪十五年 汉口镇 王萃丰 赛银”,或是“大新街 货真价实 如假包换”等字样。这些款识不但印证了当年各水烟壶作坊已经有了区分不同商家的商标意识和简单的广告营销方式,而且从侧面反映了作坊之间激烈的商业竞争。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家作坊那些具有明显时代气息的款识内容和标记,来了解古代商家的广告文化特征,正可谓“观一壶得以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