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想找一本以前的小说,偶然翻出来了收藏了30多年的硬币和纸币。这些都是第三代流通时的分币,现在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想必90后一代都不识此物为何了。
这一堆也许能买5、6支小呼伦贝尔吧......
1985年时开始积存,当时父亲时不时的给我和姐姐每人点零花钱,就是这些分币了。姐姐从来不留存,当时花掉,买根5分钱一串的冰棍和1角钱一块的小月饼等东西吃了。我当然也花掉一小部分,但大部分都积存了起来。记得截至1992年时,已经有40元了。1993年姐姐出嫁时(东北的一种习俗,就是用硬币铺在一红布上,新娘坐上去,然后众亲友去抢那些硬币,谁抢的多,谁就好运连连、财运滚滚),用去了一大部分,目前,只剩下图片中的这么多了。没清点能有多少,估计也就10多元吧。现在来说,40元的硬币的概念也就那么一小堆,但是当时,全是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读者可以想像一下,应该是多么大的一堆。
生产年代,比我的年龄还要大.....
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去村里的小卖铺(方言,副食商店之意)给父亲买烟。80年代的烟品种也不是很多,以我超常的记忆力来搜索一番,小卖铺中能见到的有银象、凤凰、沈阳雪茄、多彩、古瓷、辽叶等,基本上以当年沈阳卷烟厂的款式居多。父亲那时总抽0.18元一包的银象(外香型),于是手里拿着父亲给的2角钱一张的纸币或者是4个伍分的硬币,找零的贰分钱就归我了。
当时的成本一定会比现在的要高......
基本上都是这样壹分贰分攒起来的。当时还有壹角、贰角、伍角的纸币,当时也积攒了一些,不知何时弄没了。记得当时还听别人说过,贰分值的硬币有某某年代出品的,里面含有银子的成分,很值钱。于是就一顿找寻,结果悲摧地发现,一枚也没有。
水陆空,三种交通工具,诠释着那个年代的一切一切.....
女儿6岁那年,我带她去公园溜达,在马路上看到了一枚面值壹角硬币。我让女儿捡起来,谁知女儿不屑一顾地对我撇着嘴,稚气地说:“爸,现在谁还看中壹分钱噢!”我说,难道你在幼儿园,阿姨没有教你们唱《我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的儿歌么?女儿说:“唱是唱了,但现在马路上也没有警察叔叔啊?即使有,我给警察叔叔送去,他还得说:“小盆友啊,别拿叔叔当礼拜天过了,没看叔叔正在QQ聊天呢么?””
我听后,无语多时……
这几张纸币的年代相更早......
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应该是84年吧,放暑假。与隔壁的小叔(只比我长一岁,但辈分高)玩摔PIA JI(东北方言,字库中找不到这两个字,就是纸片,圆圆的,上面画有古代英雄人物头像)这时来个卖冰棍的老太太,叫着“卖….卖冰棍了!奶油冰棍喽…..伍分钱一串喽….又甜又凉的大冰棍了……”邻居小叔人小鬼大,冲我坏笑了一下,我们俩就来到大道上。小叔说:“来两根。”那个老太太拿出两支后,递给了我们,小叔把纂在手里的两片薄薄的小石片往那冰棍箱子里一扔,说:“给你钱了!”拽起我,撒开腿就往玉米地里跑去……
现在每当买烟或者其它的物品,找零时,如果是硬币,就直接放在家里,留给妻子坐公交车用。揣在兜里确实不方便,沉沉的。
面对着这一堆硬币,我在想,它们能够两支黄鹤楼1916的费用么?
如果当年,要是用这些硬币去买一包烟,一定要被人说成不会过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