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倡导“境界说”,并以此作为衡量诗词艺术的标准。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由此他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有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中须经历三种境界”那一段影响深远的名言。
我们在这里不准备探讨艺术和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只想借境界说来阐释和探讨烟草品质和吸烟者所追求或所应达到的文化“境界”。
我们认同“吸烟有害健康”的科学论断;反对在公共场所吸烟,尤其反对未成年人吸烟。
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数以亿计的吸烟者不顾“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而国家每年又数以百亿计地从烟草消费中收取税收;以及全国拥有从事烟草事业的50万工作者这样的事实。这三者都需要关怀。
于是我们想在这样一个矛盾的前提下,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范围内,来探讨、交流烟草品牌、质量和吸烟者的追求、忧乐的种种档次、品味和境界,以期缓解因 “危害健康”而带来的精神压力,提升烟草生产和吸烟者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吸烟是一种文化。当我们看到丘吉尔、斯大林手里拿着一个比一个大的烟斗在指挥战争、谋划世界时,当我们看到白发与烟雾在爱因斯坦绝顶智慧的头脑上交相缭绕时;当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毛泽东向人讨烟抽,邓小平问撒切尔夫人可不可以抽烟时,难道不觉得那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境界吗?
就一般人而言,吸烟可能(大致)有四种境界:
一曰交际。赠烟往往是社交的前奏。见面之初,彼此互赠富有地域特色的,不同品牌的香烟,是营造氛围、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取得好感的开始。当对方掏出打火机为您点燃香烟时,传达出来的正是一份尊重与信任,而两个老朋友相聚、喷云吐雾、促膝而谈,其乐融融中,也是有香烟助兴的功劳的。
二曰消愁。一个人遇到了烦心的事,苦恼的事,悲痛的事,把自己锁在屋里,用吸烟来缓解紧张,消除烦恼,转移苦闷,排遣孤独,宣泄忧伤,释放愤懑,此时,香烟就是唯一的、最好的伴侣。它不嫌贫爱富,它不惹是生非,它善解人意,它温柔体贴。
三曰思索。许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许多从事创意设计、运筹谋划的人,许多事业的领导者,都是在冥思苦想中染上和爱上吸烟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曾经写道: “当夜深人静,我苦苦思索,反复比较而思绪纷纭莫衷一是时,我就不自觉地掏出烟来,我不知道它是怎样被点燃的,只是感觉在那白雾缭绕的朦胧中,一个个灵感闪光地向我走来……”
四曰神游。这应该是资深吸烟者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他们不仅把吸烟当做一种消遣,更把吸烟当做一种愉悦和享受。到了这种境界的吸烟者,便有很多精致的追求,细致的考究,严格的选择和敏锐的味觉。他们有规矩,有见识,有品位,达到了“吸上一支烟,快乐似神仙”的超凡脱俗的境界。他们也是烟草文化的创造者与鉴赏家。
作为一种精神需求,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吸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一方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