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抽烟,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十一岁。放学后,几个要好的小朋友,在学校顶楼,抽着其中一个从家里偷偷拿来的蓝色骄子。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小城市,骄子算是很好的烟。都是十一二岁的年纪,什么也不懂,不敢往肺里吞,吸到嘴里就吐出来,看到烟雾弥漫,就觉得自己很牛,“会抽烟了!”。我们一边玩着芭比娃娃,一边煞有介事的讨论大人们怎么把烟从鼻孔里吐出来。这时我们中最小的女生深吸了一口,然后我们聚精会神的看着烟从她鼻孔里喷了出来,“哇,你好厉害!”,我们全都为她鼓掌。结果同班一个男生踢完足球回教室,闻到烟味,冲上顶楼发现了我们,就好像发现了惊世大秘密一样,第二天就告诉了班主任。
当时班里炸开了锅,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随后班主任分别审问我们,有人顶不住压力,承认了。接着就是请家长,接着就是被家长揍。
后来,没有人愤愤的要把“叛徒”揪出来,也许早熟的我们,已经能够理解那种顶不住的恐惧。我们仍然偶尔约在一起,去到长江边练习抽烟,体会成人世界的新鲜感。
没过多久,这种新鲜感就淡去了。毕竟,喜欢糖果的小孩子,还是难以适应烟的苦涩。
整个初中时代,我都只喜欢和那些男女“小混子们”一起玩,在我眼里,他们虽然不受老师待见,但更真实更有趣。我讨厌那些一本正经的三好学生,表面上阳光灿烂,暗地里勾心斗角。
班上的座位是按考试名次排的,成绩好的坐前排,成绩差的坐最后一排和最边上一溜。我主动要求坐到边上去,因为坐中间实在是挤得胸闷,上厕所还不方便。一到下课,我就和他们聚在一起,听他们讲荤笑话,讲谁谁谁看过的限制级片子。他们中有不少人都抽烟,但是奇怪的是,那时候我的脑海里甚至都没有出现过烟这个字眼。
也许是认为自己已经尝试过了罢,有一种“我早已退出江湖”的骄傲和不屑。现在想来,还是觉得有些好笑。
十六岁,混进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感觉压力一下子增大了,再混合青春期的失落和迷茫,我整个人越来越萎靡不振。
高三那年,找不到出口的情绪终于爆发,上网、翘课、半夜泡吧,呵呵,典型的问题少女。个中原因,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得清楚,那段郁闷和冲动的时光里经历的事,实在太多了。也就是这时,我真正开始抽烟了。
当时一个人住,拿到生活费,我就先去超市买一打啤酒,两包烟。宁可没有饭吃,也不愿意没有酒喝没有烟抽。别骂我,因为我相信很多文艺小青年(偷笑)都这样的颓废挣扎过。有钱的时候就买软包玉溪,没钱的时候就买四块五的白沙。一个人的时候,看着呼出的烟妖娆弥漫,能呆呆的看上一个小时。偶尔呼朋唤友,一起看电影,一起抽烟喝酒聊天。那时候最喜欢看贾樟柯,还有那些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偶尔喝醉了,我们就四仰八叉的躺在沙发上,和衣而睡。
刚上大学,宿舍氛围比较单纯,我也就不好意思在宿舍抽烟,于是偶尔自己一个人上街,买包烟,坐在马路牙子上抽上几根,把剩下的扔到垃圾桶,嚼个口香糖,再回去。
后来渐渐熟悉起来,顾忌也就少了许多,这才发现,宿舍竟然有两个烟友呢,呵呵。有了伴,抽得就多了。高兴的时候一起抽,失恋了、受挫了一起抽。
以前没怎么抽过女士烟,在她们影响下,抽了骄子的X、还有苹果味的一种烟(名字忘了)感觉都不怎么样,奇奇怪怪的味道。不过没烟的时候我还是会蹭她们的。后来有段时间,抽烟抽得太厉害,皮肤变得很差,难看得要命,我就开始只抽女士烟了,自我安慰至少危害能少一点点吧。抽了梦都、爱喜什么的,还是觉得梦都味道稍微好一些。
大四实习的时候,工作很累,下了班,一连抽三四根女士烟都没有感觉。索性还是抽回我最喜欢的都宝和万宝路。那时认识了一个同事,不知道他怎么知道我抽烟的,于是下了班,等所有人都走了以后,他总是会给我一根烟,帮我点燃,然后他自己再点一根,我们就这样相对而坐,有时简单聊几句,有时沉默不语。抽完各自的烟,回各自的宿舍。有时他还会帮我买烟。说真的,这种感觉挺好。
后来听别的同事说,他经常打他老婆。我由此心生厌恶。实习快结束的时候,他请我吃饭,痛苦流涕的向我表白,说我像他的初恋。我对他说:你以后能别再打你老婆了吗?他说:要是她性格像你的一半,我也不会舍得打她。
狗血剧情。之后实习期满,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他。
上班以后,环境限制,烟抽得很少了。我妈不让我抽。偶尔我会关上卧室门,站在窗边,悄悄的抽一两根我最爱的都宝,简单而直接的味道。虽然前段时间看新闻说都宝重金属超标,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本来烟里就有那么多的毒物了,多一点重金属又何妨。烟,从来就不是好东西。
以前抽烟的时候,有姐们儿心疼,苦口婆心的劝阻。我只是笑笑。过了几年,回去才发现,当初劝我别抽烟的发小们,现在都嗜烟如命。我理解,总是经历了许多事,才习惯了从苦涩中寻找些许麻醉和安慰。现在总是轮到我劝她们少抽点了。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喜欢抽烟的女人,尤其是男人,有各种理由。只是,抽烟的女人们,也从来没有想要得到那些无谓的认可,只是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罢了。喜欢她们的人,不会介意,不喜欢她们的人,不会靠近。
忽然想起前几天,大学时一起抽烟的舍友告诉我她戒烟了,我问为什么。
她说,“为了将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