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deviceWidth = parseInt(window.screen.width); if(deviceWidth<640){ var width = 360; }else{ var width = 640; } var deviceScale = deviceWidth/width; console.log('~~dpr:'+window.devicePixelRatio+'/width:'+window.screen.width+'/scale:'+deviceScale); MIP.setData({ myviewport:'width='+width+',initial-scale=' + deviceScale + ', minimum-scale = ' + deviceScale + ', maximum-scale = ' + deviceScale + ', user-scalable=no' });

电子烟与尼古丁

[ 电子烟 ] 2015-06-16 来源: 烟草在线 作者: 未知
    “我们需要就尼古丁展开一场全民大讨论,”米奇·泽勒说。
  泽勒是烟草制品中心主任,该中心是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简称FDA)的下属机构,是国会于2009年立法授予FDA卷烟管制权后成立的。除了卷烟,中心不久还会获得其他烟草产品的管制权,包括使用量在增加但争议极大的电子烟。通过一个叫做“推定规则”的条款,烟草中心即将得到监管电子烟的权力。
  包括许多公共卫生官员在内的电子烟反对者希望烟草中心能把这些新型烟具当成普通卷烟一样处理:比如着手抑制电子烟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对该产业的产品营销能力进行严格限制。


  与此同时,支持者则希望中心把电子烟当做一种“减害”产品,它能让人过尼古丁瘾,但又不会产生燃烧的卷烟会有的致癌物。照这个说法,电子烟生产商就可以声称它们的产品有益健康,甚至将之纳入整体的减害策略,提倡成年烟民从吸烟转向吸电子烟。
  泽勒表示,FDA在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希望能充分积累证据,以便更好地判断电子烟在他所说的“风险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
  泽勒是参加过1990年代“烟草战争”的老兵,辅佐当时的FDA局长戴维·凯斯勒,后者曾甘冒大不韪将卷烟称为“药物递送装置”(药物指的是尼古丁),并为此声称自己拥有监管权。凯斯勒的解释遭到最高法院否决后,泽勒于2000年离开FDA,进入美国遗产基金会工作,并在那里策动了强有力的反烟活动“真相运动”(Truth campaign)。之后他在咨询机构Pinney Associates工作过一段时间,于2013年初回到FDA,着手实现对烟草行业的监管。
  “我喜欢引用迈克尔·拉塞尔(Michael Russell)的话,”泽勒说,这位南非著名烟草科学家已于2009年去世,他在1970年代初提出尼古丁是人对卷烟上瘾的原因,是这一理论的先驱之一。“他说过,‘致人抽烟的是尼古丁,致人死亡的是焦油,’”泽勒说。
  这也是为什么当市场上刚出现电子烟的时候,泽勒会说这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他说卷烟可以在七秒钟内将尼古丁送达大脑。尼古丁咀嚼糖或贴片需要长达60分钟,甚至可能更久,对希望过尼古丁瘾的烟民来说实在太慢。但电子烟的尼古丁递送速度可以和卷烟媲美,因此有望成为正经的戒烟手段。
  但人们对它的安全性和功效仍然有很多疑问。比如烟民是在用电子烟戒烟,还是在不能抽卷烟时,用它来过尼古丁瘾呢?除此之外,关于尼古丁本身及其处置方式,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尚待解答。
  “尼古丁和烟尘颗粒在一起,可以致命,”泽勒说。“但同一种药物放到贴片里就安全了,安全到连医生处方都不需要。”正是出于这种困惑,他认为“社会对尼古丁需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泽勒在FDA内部已经开始跟负责药物监管的部门讨论制定一个全面的、各部门统一的尼古丁政策。但公共卫生领域,以及我们大家,也需要展开讨论。
  泽勒说,“阻碍这种讨论的其中一个因素”是,电子烟反对者抓住了电子烟的多种口味——其中许多口味是直接迎合青少年的——以及它们的营销方式,时常让人想起穷凶极恶的“大烟草公司”时代。“讨论已经开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导致双方的态度都强硬起来,”泽勒对我说。
  这并不表示泽勒相信尼古丁是绝对安全的(他不这么认为),或者我们不需要把青少年吸电子烟太当回事。他坚信应该设法制止青少年使用电子烟。
  他的看法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尼古丁递送方法,带来的风险也是不同的。明确这一点,面对它可能带来的后果,就是一种进步。
  “问题不在电子烟,”米奇·泽勒说。“在尼古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 香烟价格表(xyjgb.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严格保留版权信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的稿件,仅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有版权问题(提供相关证明)请通过页面底部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