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deviceWidth = parseInt(window.screen.width); if(deviceWidth<640){ var width = 360; }else{ var width = 640; } var deviceScale = deviceWidth/width; console.log('~~dpr:'+window.devicePixelRatio+'/width:'+window.screen.width+'/scale:'+deviceScale); MIP.setData({ myviewport:'width='+width+',initial-scale=' + deviceScale + ', minimum-scale = ' + deviceScale + ', maximum-scale = ' + deviceScale + ', user-scalable=no' });

鼻烟的传入与流行

[ 知识百科 ] 2013-09-09 来源: 烟草在线 作者: 严学辉
    何谓鼻烟?鼻烟是在研磨得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或加入玫瑰等香草类植物,经过精细加工,并在密封的蜡丸中醇化数年后生成的一种烟制品。其用法是不用点燃而直接吸入鼻中,所以,古人用烟有“口受”与“鼻受”之说。
内画鼻烟壶《雪山虎啸》
内画鼻烟壶《长城》
    闻鼻烟的习惯是从美洲印第安人开始的。1503年,随同哥伦布进行第二次探险的西班牙修道士帕尼(Romon Pane)发现印第安人用一根细管吸食烟末,这就是后来的鼻烟。
    从史籍记载来看,鼻烟传入中国的路线应该是由广州北上。清末人张义澍《士那补释》中记载:“鼻烟产海外,自意大利亚(今意大利)、博尔噶尔(今葡萄牙)入贡始献天府。”鼻烟似乎自欧洲的传教士和使节献物以后国内才出现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商人将鼻烟带到中国的。清朝人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五)载:“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贮以秘色磁器及玻璃水玉瓶盒中,价换轻重与银相等,来自西城市舶,今粤中造之,足以馈远。”清乾隆年间,陆耀的《烟谱》中记载:“别有所谓鼻烟者,悄叶为末,杂以花圳,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远,以为重礼。置小瓶中,以匙取之入鼻,则嚏辄随之,服久相习可不嚏。有工色者,玫瑰露所和也;也有绿色者,葡萄露所和也;也有白色者,梅花露所和也。所贮之瓶备极工巧,多用玛瑙、玻璃或洋磁金银为之。”
    据史籍记载,鼻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中丞笔记》中记载:“鼻烟,或冒风寒,或受秽气,以少许引之取嚏,则邪秽疏散,积满亦解。”鼻烟还有明目、清心之效,张义澍在《士那补释》中云,闻鼻烟可以“通百脉、调中极、逐秽恶、避瘴疫、愈头风”。又云,鼻烟价值“轻重与银相等”。
    鼻烟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品第的划分注重色香味俱全。专家认为,深绿色者为上,鸭头绿次之。然鼻烟又以数十年陈久者为佳品,故多年陈化后多呈深紫近墨色或微黄色。
    鼻烟在长期的制造和流行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名品和牌号,如“天宝素罐”、“怡和素罐”、“十三太保”、“大金花”、“小金花”、“红枝头”、“黑枝头”、“美人肩”等,不胜枚举。如“十三太保”,来自广东专营鼻烟的洋行,鼻烟壶箱里陈列着13个不同造形的鼻烟壶,中间一个为八角形,4隅各一个三角形,其间为4个长方形和4个四角形。这种鼻烟壶箱,大者高1尺多,小者也有7寸,有的售价极高,被视为稀世之宝。
    最初,吸闻鼻烟被视为一种雅好,在上层社会乃至宫廷内较为流行。宫廷内接受外国进贡鼻烟和鼻烟壶以及上层人物间互相馈赠的现象是很多的。康熙年间,吸闻鼻烟的习惯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清朝沈豫在《秋阴杂记》中称:“鼻烟壶起于本朝。”随着黄烟、纸烟的盛行,20世纪中期,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外,鼻烟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了出来,但鼻烟壶艺术则历久不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注明“来源: 香烟价格表(xyjgb.com)”的所有文字、数据、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任何企业、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凡经本网协议授权,在使用时必须严格保留版权信息,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的稿件,仅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已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如有版权问题(提供相关证明)请通过页面底部的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