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姑婆对我的疼爱,丝毫不比祖母少,祖母的我已经写了,这篇《姑婆回忆录》,我一直想写,断断续续写了许久,今天,我终于完成了......
2004年暑假,我的姑婆病逝,终年88岁。我亲眼看着姑婆离去,当时母亲也在场,她担心我害怕,催赶我离开,但我一点都不害怕,姑婆临终前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我的祖父兄弟姐妹七人,祖父排第二,姑婆是祖父的三妹。曾祖父年仅三十几岁,就客死他乡,可怜曾祖母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几个子女养育长大,成家立业。祖父与叔公出国谋生,一去就是三五年,十年八载才能回家乡一次,最终也都客死异乡。大姑婆、二姑婆已早早出嫁,家里老幼妇孺,没有一个壮丁,幸有姑婆,用她薄弱的肩膀,支撑整个家庭,成为顶梁柱,为此没出嫁。我认为姑婆是伟大的,在那时落后的社会,家里没有一个男人,真的不像完整的家庭。姑婆是教师,有文化、有理想,无奈各种原因,以致青春就这么耗在了家庭上。
曾祖母、姑婆、祖母以及年幼的父亲,就这么相依为命,家里的开支,依靠祖父在国外寄钱回来。曾祖母、祖母与父亲,曾随祖父到国外住了一段时间,但不知为何,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祖父与叔公,对于姑婆是既感激又愧疚的,如果没有姑婆,试问整个家会是如何?而那时经济落后,也没条件全家人迁到国外去居住,否则,我想我也不会存在了。后来,曾祖母去世,在处理后事时,父亲与姑婆意见不一致,父亲年轻气盛,姑婆态度清高,两人几乎引发争吵,从而有了隔膜,故曾祖母的碑文上出现错误。再后来,父亲成家立业。再再后来,姑婆搬到了祖屋,独自居住。
父亲参加工作后,勤劳能干,省吃俭用,好不容易购了一块地,想建新房子,可是钱不够,去跟姑婆借,但姑婆不借。用父亲的话说,姑婆认为父亲已有经济能力,不需要她出钱了。因此父亲非常气愤,加上之前的矛盾,姑侄俩反目成仇,形如陌路。父亲更是扬言,姑婆以后去世,他绝不会去料理后事。后来在众多亲友的帮助下,新房子终于建好了。搬家那天,姑婆有出现,还包了个红包,但父亲没接受。有一间房是空着的,这是父亲在亲友的提议下,留给姑婆的,不过姑婆一直没搬过来,我想她也甚是愧疚吧。那时,我还未满三周岁。
童年时,我经常跟姐姐到姑婆那去玩,偷偷摸摸地不敢让父亲知道,因为他不肯我们与姑婆接触,他称姑婆为“孤老头”,意思是“孤独终老”,而我认为,姑婆虽孑然一身,但有我们,她绝对不会孤独终老!姑婆居住的祖屋,只是一个房间而已,但对于她孤身一人,已足够。姑婆很疼爱我们,特别是我,毕竟我是家中长子,她把她的爱,全部寄予在我们兄弟姐妹身上,每次去,都有好吃的、好玩的。而我们更是喜欢姑婆那些信件上的邮票、明信片、卡片等,这些部分是祖父与叔公在国外寄来的;部分是福建的二姑婆寄来的;部分是上海的四姑婆寄来的。稀奇、精美、精致,令我们十分喜爱,邮票更是被我们剪下,收集起来,因此,我学会了集邮。
每逢过年,我们都会去请姑婆过来吃团圆饭,开始她不肯来,但依不过我们,最终还是来了。父亲虽然生气,没跟姑婆打招呼,但总不会赶她出去吧。事已隔多年,姑侄俩也不会一直僵着吧,气氛虽有点尴尬,不过一家人能团圆,也难能可贵了。
后来我转学到外地,每次放假,我都会去看望姑婆,新学期将开始时,我会去跟姑婆道别,姑婆总会给我零用钱,一次比一次多。而到了这时,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姑婆家,因为父亲的气,也早已消了,但耐于面子,父亲从没到过姑婆那里,而我也发觉,姑婆越来越年迈了。
姑婆不吸烟,也讨厌烟。小时候我偷吸烟,上了大学,我就真正吸起烟了。姑婆不许我吸烟,每次去她那,总会检查我的手指、牙齿,所以吸烟时我小心翼翼,不让烟熏到手指,含着过滤嘴吸、牙齿不合上吸,这样牙齿就不会变黄了。正因为姑婆,所以这种方式成了习惯;也正因为如此,我吸烟到现在,手指不黄,牙齿只是黑了一点而已。
姑婆爱喝茶,父亲有心,有什么好茶,都会叫我们拿给姑婆,但年少的我不懂喝茶,觉得苦,我喜欢甜食。可是到了现在,我特别爱茶,而甜食,我一点也不爱了。
年轻时的姑婆能力强,身体硬朗,基本是很少生病的。然而人啊,总有一天是会老去的。姑婆在病危前,父亲一天跑好几趟,我感觉的出,此时父亲对姑婆,就像对祖母一样,毕竟我们是姑婆唯一的亲人,父亲也不可能不去处理后事,那样的话,他在村里岂不是非常没面子?所以,上一辈的恩怨,是不会影响到下一辈的。
姑婆去世的那天,我把噩耗告诉了祖母,祖母显得很平静,似乎对姑婆去世觉得理所当然,很淡然地回答:“三姑去世了?是啊,她都那么大年纪了。”可是祖母却没发觉,她与姑婆是同岁数的。
处理完姑婆的后事,在整理遗物时,我竟然发现,除了那些邮票与明信片,更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由此可见姑婆年轻时爱好广泛。这些东西都被我整理保留了起来,比起祖母留下的,可是多了好几倍。
有时候,我思念姑婆了,就把这些翻出来,脑海里浮现姑婆慈祥的面容。在写此文时,眼前摆着的,便是姑婆的部分遗物。当我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想起姑婆不许我吸烟,我把烟灭了,我忽然感到心酸,禁不住感叹:
人生短短数十载,为此匆匆走一回。
一了百了已离去,子孙后代思忆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