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级美术师王习三,原名王端成,1938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阜城人。1958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学习内画鼻烟壶艺术。1967年,在阜城开始创立冀派内画,是冀派内画艺术创始人。2006年,冀派内画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2007年,中国文联和国家文化部先后确定王习三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隆重举行,记者有幸见到了冀派内画艺术传承人王习三大师以及他栩栩如生、笔工精美的鼻烟壶作品。晶莹剔透、气韵生动的水晶壶里,一笔一划既富有灵气,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自己的宽容善良,教育子女做人
幼年时期的王习三,总觉得身形娇小、气质贤淑的母亲与宋庆龄女士长得极像,不仅眉清目秀,而且极爱干净。
母亲出生于河北阜城县砖门乡尚庄村一户贫农之家,家里靠种地为生。姐妹四人中母亲最小。由于家中没有男丁,为了生计,母亲15岁那年便早早结了婚。王习三的父亲与母亲是同乡,有一年,阜城发大水,父亲徒步逃难到北京,跟一个亲戚学习修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赠一批受损的布鞋,整旧如新后便开起了鞋店。随着生意日渐兴旺,父亲又开了作坊,请了十几个工人做布鞋,生活开始富裕起来。
母亲没什么文化但极善良。从小,母亲就用 “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教育、要求子女,并以身作则。一回,街坊里一个小孩欺负王习三,把他鼻子打出血了。对方家长带着孩子上门赔礼道歉,母亲十分宽容,说“嗨,小孩子之间免不了磕磕碰碰,没什么事。”
在王习三的印象中,母亲非常勤劳简朴,宽厚善良。结婚后,母亲随父亲来到北京当起了布鞋作坊的老板娘。虽说对当时的生活母亲非常知足,但她并没有养尊处优,反而亲自参加劳动,并亲自操厨给工人们做饭。一次,一个叫倪子顺的工人突发急性阑尾炎,当时恰巧父亲出差在外,情急之下,母亲赶紧借了个排子车亲自把工人送到了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
父亲在家中设有佛堂,上小学时的王习三放了学就喜欢跟小伙伴跑到佛堂里细细欣赏,还跟佛堂里管账的刘先生学起了书法。由于太热爱书画,王习三还跟同班同样热爱书画的两个同学自发成立了一个“三友社”,活动内容就是买了小人书后,自己拿画笔上色。
从小,王习三就在画画上展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天赋。小学毕业后,王习三升入北京第二十八中学,在那里,他遇到了艺术水平很高的美术老师——王卿芳老师。由于画画得好,王卿芳也对他格外偏爱,每逢假期就会带他一起出外写生。凭着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基础知识,王习三从小就打下了很好的美术功底。
生活中的母亲一向勤俭持家,王习三几乎没见过母亲买新衣服,凡是身上穿的、脚上踩的,都是心灵手巧的母亲自己做出来的。舍不得买化妆品和头油,母亲每天就用梳子蘸着用刨花泡出来的油梳头定型。然而为了学画画,王习三不得不经常向母亲要钱,用来买小人书、纸笔,母亲在这方面从来没有吝啬过,总是毫不犹豫地满足王习三的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