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周先生致电记者:从1988年到现在,我收集了4000多种烟盒、烟标。有一些是比较少见的,可能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比如“茅台烟”、“万里长征”和“红枫湖”等。我还把贵州的一些烟标串联成了一首小诗,取名为《黔中游》。
6岁时,烟盒替代买不起的年画
周先生是木工,家住照壁巷,今年41岁,老家是安徽的。
24日下午3点,在贵阳市照壁巷的家里,周桃明与老婆,坐在床上,摆弄着他珍贵的收藏品——烟盒、烟标。
墙壁上凸出的台子、五颜六色的烟盒、木质展柜整齐陈列着各种烟盒,这就是周桃明的家。
周桃明一边展示自己的心爱之物,一边讲述了自己35年来,对烟盒的爱恋。
是替代、是字典、也是童年的回忆。周桃明说,烟盒对他而言,不只是收藏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烟盒在周桃明的生活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一角钱一张的年画,我都没钱买。” 1970年出生于安徽的周桃明说,小时候他一直跟家人在安徽生活。每年过年,周桃明最期望的,就是拥有一张年画。
可是因为父母无力支付年画的费用,周桃明愿望,被现实搁浅。
“我喜欢的年画,是长江大桥图案的。” 6岁时,周桃明走在街上,看到路上随意丢在路边的烟盒,上面的图案,就有些像年画上的长江大桥。
“就是这种烟。”周桃明边回忆童年,边找出印有类似于“长江大桥”的“江淮”烟盒。他说,这就是他捡的第一种烟盒。
之后,周桃明陆续地捡了更多烟盒回家。
“我把烟盒小心的拆开,然后粘在一张大的纸上,贴在堂屋中间,当作年画来欣赏。”买不起年画,周桃明将自己从街上捡的烟盒,制作成了自己的“年画”。
然而,属于童年的这些烟盒,在周桃明进入初中的时候,暂时告别了他的人生。